我们班



2001年12月,大一时的冬情

 
2002年4月,密云合影。


 
2002年8月,军训时的517宿舍


 
2003年4月,院运会夺冠。

 
2003年8月,泰山下的大瀑布。

 
2004年3月,女生节合影。

 
2004年9月,辽宁锦州笔架山 身高1米67以上的同学。

 
2004年9月,辽宁兴城菊花岛。

 
2004年11月,男生节13楼下。


2004年,和经体15班打篮球。

 
2005年1月,毕业照合影。


2008年3月,香港聚会。


2011年3月,北京聚会。

 
2011年,校庆时同焦捷老师签署奖学金协议书。

 
2011年,重聚晚宴合唱。

 
2011年,重聚晚宴和老师们的合影。

 
2011年,值年返校部分同学。

 
2011年,值年返校活动。

        我们班,可能是经管学院历史上最大的班了吧,2001年入学的金融系两个建制班,121和122。因为入学的时候没有分开运行,所以就一直在一起,后来大家就从来没有分过谁是121,谁是122的,加上来过的交换生,前前后后总计我们班的大家庭,得有75个人左右。

        我们一起经历了青春最好的四年:我们班几乎大多数男生还有不少女汉子都跑过马拉松半程或全程;我们班在学院的院运会拿过冠军;我们班的成绩大牛在年级里也是大牛;我们班还是全校第一个采用11月12日作为男生节的班级;我们班每年都会组织大家走出北京一起旅游;我们班两名同学同一届竞选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全班同学依然一样团结;后来毕业的时候,我们班都哭着喝酒喝晕了……

        我是我们班大一时的班长,确切的说是男班长,这大概是我人生中到现在最光荣的事情了。有时候,我觉得这段经历简直不能仅仅用“缘分”来形容,这是我最可珍贵的记忆。

        后来,学校百年校庆也正是我们毕业后的第一个返校值年,我们班一道发起建立了“清华百年校庆纪念经12班校友奖学金”。随后的这几年,我们班每年都会就奖学金候选同学一起讨论,一起选择。
我们现在有自己的邮件群,有自己的微信群,我们班女生们做了妈妈私自还有自己的微信群。
我觉得,我们班,太赞了。


           
十年
                                                     ——致母校建院30周年
高尔基


走过了很多的路,
有顺有险;
经历了很多的事,
有悲有欢;
交游了很多的人,
有寒有暖;
阅读过很多的书,
有深有浅。


第一个十年,
我们是懵懂的少年。
在杂志上摸梭你的标志,
对星驰俊彩的泰斗们,
仰望而感遥远。
那时的中国,
思潮涌动,
有乌托邦,
有莫干山。
我们都还太小,
从一撇一捺开始,
风雨程兼。
在我们高考的倒计时上,
有你的名字,
清华经管。


第二个十年,
我们陆续从祖国八方,
汇入校园。
我们站在伟伦楼前,
看老院长的寄语,
字字心间。
那时的新兴事物好多,
资本市场乍暖还寒。
我们逐步为世界认可,
教授特聘回国,
学生海外交换。
我们的冬情马杯,
我们的实习实践,
我们的论文钻研。
商界学界和政界,
都在关注我们的名字,
清华经管。


第三个十年,
我们收去离别的泪水,
到职场走向成熟老练。
除却得心应手,
更多迷惘万千。
中国最突飞猛进的时代,
很多都在创新和推翻。
我们洗去清高,
从基层开始锻炼。
我们踏实肯干,
希望有一天实现涅磐。
带着梦想启程,
胸怀使命扬帆,
走遍万水千山,
我们都在提醒自己的名字,
清华经管。


记不记得,
那年,
毕业的时间。
我们封藏了自己
致给自己十年后的
箴言。
那时的我们,
希望对未来的自己,
说了不起的十年;
现在的我们,
希望对当时的自己,
说珍惜时光吧少年。


母校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
她青春永驻,活力永远。
我们希望用最好的成就向她献礼,
却总感觉一切成就在母校面前,
都如知秋的尘土,
黄叶满园。
其实最好最真的献礼,
总还是那赤子般的心,
像第一个十年,
像第二个十年,
像现在的十年,
像很多个十年,
从未曾变。


造物予经典以岁月,
我们当予岁月以经典。
一个十年,
再一个十年,
欢笑,我们的足迹,
指点,我们的积淀。
愿母校赐予我们不竭的能量,
那是赤子们奔波路上,
精神的家园。



      (信息来源:“清华经管校友办”微信,编辑:付双 供稿:高尔基 经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