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经管学院建院30周年系列活动之本科学院院长论坛举行


        4月25日上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建院30周年系列活动——本科学院院长论坛在经管学院舜德楼418举行。十余位来自国内知名大学的本科学院院长、所长、主任应邀参加论坛。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副校长袁驷出席活动。来自全国各高校及清华大学各院系的40余位专家、教授相互交流,分享经验教训,共同探讨本科教育改革。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致辞


 
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出席论坛

        陈吉宁在致辞指出,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宽广知识、批判性思维和积极价值观的全人格教育。开展通识教育涉及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核心课程构建等各方面,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需要非常耐心的逐步推进。他特别强调,在通识教育的建设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但容易忽视的问题:一是学校要有良好的学术平等和学术批判精神。当前,学术不平等、学者之间的批判性不够,是制约国内学术发展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也导致很难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需要跳出通识教育自身来思考如何做好这个事情。二是社会需要有反思精神。建设一个具有反思精神的社会,去除短视功利的思想文化,是我们开展好的通识教育的重要基础。他还说,讨论通识教育,我们不能局限于对短期的、怎么培养人这一问题的思考,而且涉及更多关于大学内部及大学与社会关系的讨论。

        陈吉宁最后指出,通识教育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学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对国家、对世界有贡献的、全人格的人才。他希望能够与会嘉宾能够集思广益,深入探讨中国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有效路径。
 

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致辞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钱颖一院长在致辞中首先对到会嘉宾表示了欢迎,并特别说明经管学院举办本次论坛,源于学院对本科教育的重视和对本科教育改革的探索,更是希望从论坛中学习并改进我们的工作。他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学院本科教育改革的历程。从2002年开始大平台招生和培养,从2007年开始加大招生力度并大幅提高英语授课和学生海外交换学习,从2009年全面实施“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改革方案。2009年学校把经管学院列为本科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学院的本科教育改革获得了201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钱颖一院长指出,中国的本科教育规模已经成为全球第一,本科教育在中国面临新形势,改革具有急迫性和必要性。第一,教育全球化对中国本科教育形成压力。近年来,中学生毕业生选择出国读本科,甚至中学生出国读中学和读本科的情况在迅速增长。十几年前开始香港的大学在中国内地招收本科生,去年秋季开始上海纽约大学也在国内招收本科生。这种教育全球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清华经管学院录取的本科生生源质量。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在本科生源上具有的国内强势地位。第二,技术变化,特别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教育的冲击。以MOOC(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为代表,但并不局限于这种形式的在线课程的迅猛增长,对传统教育提供方式和传统大学模式正在形成挑战,并且有可能形成冲击,甚至是颠覆性冲击。第三,中国经济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中国产业面临调整、转型、升级,中国企业更多的要“走出去”,中国经济必将更加融入全球经济。所有这些对人才的需求,对人的素养的要求,都与过去非常不同。我们毕业生的世界眼光、全球胸怀、对人类文明的理解,对各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都很欠缺。在这个时代,专业技术知识过时很快,学科边界越来越不清晰。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传授仍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这些都是我们的弱项。

        在随后举行的“本科学院建设发展的效果和挑战”环节,九位嘉宾围绕主题先后发言,并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
 

嘉宾发言(从左到右:甘阳、卢晓东、王炜)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甘阳分享了中山大学在批判性思维培养和通识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成果,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利用“三位一体”的构架培养本科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全球视野。并指出批判性思维一定是根植于学生大量的阅读和知识储备基础之上的,此外还需要讨论,理性的表达问题,这是形成批判性思维比较重要的保障。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认为本科教育要强调学习自由,没有教育目标,但有变化着的成长目标。元培学院2003年就将本科毕业学分要求大幅减少为140个,鼓励学生不受专业和学院限制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个性发展。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院长王炜介绍了理科实验基地在通识教育领域的探索和突破。匡亚明学院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以一级学科分方向,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强化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推进国际化合作培养,提升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促使高素质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嘉宾发言(从左到右:高效江、陆国栋、马凤岐)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副院长高效江介绍和分享了复旦在构建“五个书院”上的经验,利用复旦学院构建了通识教育的第二课堂——住宿书院的生活体系,从2005年开始相继建设了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书院,全面负责低年级学生的日常教育和教学管理,并积极开展书院文化活动。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竺可桢学院副院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陆国栋指出浙江大学始终强调将“考生”变“学生”。应试教育下培养的是“考生”,给有问题的考生解惑,但是素质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的是“学生”,让没有问题的学生开始探索问题,以产生新的问题为“会学”的开始。

        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通识教育改革负责人马凤岐分享了汕头大学专业学习和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全校设立包括思维课程和公益课程的特色课,并将政治课放入核心课程。但是通识教育改革之路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困难,汕头大学面临着优秀教师资源和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双重挑战。
 

嘉宾发言(从左到右:汤敏、曹莉、张青山)

        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表达了对网络高等教育MOOC的期待,认为网络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会大幅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学生的通识素质。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曹莉介绍了近年来清华大学对通识教育的探索历程,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介绍了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如何解决“水课”问题,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北京理工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张青山介绍了学院开展的五项特色措施,即基础课表彰、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实践基地、学习型社团、聘请国内名师为本科生上基础课和家校彩虹。
 

主题讨论(左上:杨斌,右上:刘玉,左下:白重恩,右下:孙向晨)

        随后,清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杨斌教授主持了两个主题讨论环节。在“批判性思维课程建设”的主题讨论中,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副院长、批判性思维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刘玉首先分享了学校在批判性思维课程建设和师资培养方面的做法。2008年开始华中科大启明学院聘请加拿大籍董毓教授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并通过召开全国批判性思维研讨会和教学观摩活动,积极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刘玉教授还代表批判性思维指导委员会特别呼吁迫切需要各级教育、各个科目的老师应当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习惯,而不仅仅是靠大学的一门课。杨斌教授介绍了清华经管学院开设“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课程、选择课程讨论内容、课程组织方面的情况。

        在“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主题讨论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介绍了复旦新一轮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举措,主要包括课程模式建构、队伍建设内容、队伍建设管理、队伍保障措施,并特别介绍了从“院系”、“经费”、“制度”三方面开展队伍建设的一些新工作。清华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教授认为师资队伍建设与采用什么模式的通识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有学校教学处统一调配会相对容易,而由院系自行调配师资存在很大难度,特别是涉及到学校其他院系师资的时候。白重恩教授也呼吁教育学方面的学者专家能对模式与学校特色的匹配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各学校选择提供依据。

        在论坛中,袁驷副校长针对清华大学通识教育师资、经管学院本科教育改革等方面和与会嘉宾做了深入交流。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助理陈劲教授、钱小军教授,教学办公室主任朱玉杰教授也出席了本次论坛。在四个多小时的论坛中,围绕本科教育,参会嘉宾各抒己见,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教训,讨论深刻,引发了在场听众的热烈反响和积极思考。(供稿:教学办公室 责编:乔蓉)



(信息来源:清华经管学院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