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院长论坛-中国深化改革形势下的企业发展之路【嘉宾观点】梁琪:银行业自救要靠金融创新


   图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梁琪教授在“中国深化经济改革的难点”分论坛发言。

  新浪财经讯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院30周年活动于3月12日至4月27日举行。经济学院院长论坛于4月13日展开。图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梁琪教授在“中国深化经济改革的难点”分论坛发言。

  以下为发言实录:

  梁琪:作为兄弟院校,我代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三十周年表示祝贺,我想谈一谈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业在这一轮改革当中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首先借用刘明康主席的一句话,对于中国的金融业和中国的银行业而言,金融创新是中国金融业和中国银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来简短展开支持一下我的观点。

  应该说从国际银行业经营结构来看,最早从亚平宁半岛上产生和诞生银行以来,在三四百年时间以来,银行它的基本业务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跟我们当年山西票号是一模一样的,我们有一个描述叫银行实际上做的就是363业务,3%吸收存款,6%贷出去,银行高管下午3点钟就可以去打高尔夫球了,在长达三四百年时间里,整个银行业就是遵循着这样的模式。

  这样的模式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带来了两个根本性的转折,一个就是银行从资金媒介型转变成风险中介型,另一个是银行从利润导向型,转变成成本风险收益分析比较型,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实际上我想我们稍微回顾一下二战以后形成的这样一种体制,从金融市场上两个最重要的价格,一个是钱的价格利率,还有是钱与钱的价格汇率都被固定起来。对于企业家来说,需要银行给它提供什么业务呢,在这两个金融价格固定起来的前提下,对于企业家无非需要的是有一些资金可以存在银行生息,当他需要资金的时候,银行可以给他提供流动性贷款,当他需要做国际贸易的时候,可以有一些和国际业务的兑换,所以对于企业家而言,就是能不能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而已。因此银行在三四百年时间里就是储、贷、汇三个业务,但是虽然市场上的两个价格出现波动的情况下,企业家对于银行要求时候就不再是储、贷、汇的要求了,而是银行给这些企业提供管理风险的产品。

  我们反过来再看中国的商业银行,从建设银行2005年改制上市以来,经过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国银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可以把它叫做涅盘重生,十年前中国所有商业银行,除了政策性银行以外,全部被美国商业机构评为BB级,BB级那就是垃圾级,经过十年变化,中国银行业我们现在说赚钱赚得手软,是世界上最赚钱的银行,在世界排名前十名银行当中有我们多家国有控股银行,为什么短短十年发生这么大变化?

  第一,我们赶上了加入世贸以后的经济快速增长,在2001年我们经济总量是2万亿,去年达到了20万亿,经济翻了两番。第二,银行业的收入主要来与经济收入,算是其他净利息收入占了银行收入的85%以上,过去创造银行业两个最主要因素,一个是经济高速增长,一个是净利息收入。

  但是我们今天来看,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到中低速增长,第二,这一轮改革走向了最后一关,就是存款利率给了10%浮动,包括前一段时间热炒的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产生的冲击,我想说的是今天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际银行业整个经营结构发生剧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的利率也开始浮动,包括最终的存款利率,我们的汇改和脱民融资,跟上个世纪国际银行业转变的时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给我们银行带来的问题,就不再是靠拉存款,靠放贷款作为我们的收入来源,将来你能不能给你的客户企业提供管理各种市场风险的产品,就是能不能够金融创新,决定了中国银行业未来能不能够持续稳定发展。

  那么怎么创新呢?从银行来说,发生了这样内因的变化,环境变化,导致你一定要做这个创新,如果没有这个是不会的,我们知道创新很多情况下是监管创新,而创新就是一条红线的变化,如果你做得好就是先驱,如果做得不好可能就是先烈,因此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我个人认为要在初期做基础性创新,包括基础性衍生产品长信,而不要做结构化产品创新,就像美国的次贷危机一样,整个金融创新,套用金庸先生小说一句话,它已经练了乾坤大挪移还不满意,它去练了葵花宝殿,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还处于创新的基础门槛,我们还需要创新。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