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领”建院30周年系列学术论坛: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

 
        2014年3月16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思想、引领”建院30周年系列学术论坛: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在舜德418举行。中央财办经济专家王志军博士、方星海博士,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姚余栋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系弗里曼讲席教授、系主任白重恩,经济系教授鞠建东等作为嘉宾,与在场听众分享和探讨了他们对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增长的思考。王志军、方星海和姚余栋三位嘉宾均毕业于清华经管学院。

 
参会嘉宾

        在全球化的今天,正经历着“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中国经济,在结构转型和增长方面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清华经管学院建院三十年来,秉承着“创造知识•培育领袖•贡献中国•影响世界”的使命,在教师研究和人才培养上,都着力为中国经济发展问题贡献新思路。针对中国问题,经济系的多名教授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取得卓越的成果;同时,很多清华经管所培养出的博士生,也在中国的政府决策机构扮演重要角色。值清华经管学院建院三十周年之际,邀请经济系相应领域的教授和校友一同探讨中国经济转型和增长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论坛由经济系鞠建东教授作为主持,清华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教授首先致欢迎词。论坛在王志军博士题为“对结构转型的一点思考“的演讲中正式开始。王志军博士细致地分析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目的、动力和判断标准:他指出结构转型的目的在于使国家形成新的增长活力和竞争优势,动力在于经济发展,类型分为自我培育型(如美国的IT产业转型)和输入型(例如其他国家的IT产业转型)。王志军博士还阐述了中国的经济转型所面临的问题,包括环境恶化、原创技术缺乏、劳动力成本上升、内需不足、世界经济尚未完全复苏等,并提出了政府与市场结合、发展与改革结合、改良与创新结合的理念以推进中国的经济转型。
 

经济专家王志军
 

经济专家方星海
 

经济专家姚余栋

        方星海博士在他的演讲中阐明了他对中国对外开放的思考。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方博士指出,中国应该有效地利用国内的市场规模、外汇储备和建设能力,引入外国先进技术,并通过在国外建设工业园区等方式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姚余栋博士在他关于“全球流动性与新兴市场国家增长”的演讲中提出,非“国际外汇储备货币”发行国存在“全球资产短缺”问题。这是由新兴市场的规模与流动性的不对等导致的,即国际外汇为这些经济体所提供的流动性可能无法满足这些市场的高速增长,从而带来流动性短缺问题,阻碍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姚余栋博士指出,需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要求储备货币发行国在决策是否发行货币时与新兴经济体充分沟通。
 

白重恩教授
 

鞠建东教授

        随后,经济系系主任白重恩教授展示了他在“投资中的扭曲和经济结构问题”上的研究成果。白重恩教授通过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解释了当前社会中同时存在的资本成本高、投资回报低、投资率高、教育回报低等现象。他认为,由于政府投资偏向于初级劳动密集的基建行业,劳动市场对初级劳动力的需求提高,这于是增加了初级劳动力相对与高级劳动力的工资,从而导致教育回报率下降;同时,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导致了其他行业投资成本提高和投资率下降。经济系的鞠建东教授阐释了他对“全球价值链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解,并提出了全球价值链时代可能产生的经济学革命。鞠建东教授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希望做到对现实经济活动进行模型化、信息化、数字化;这种技术变革可能引发经济学思想的变革,即在解决了计划经济中存在的“信息问题”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可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最后,嘉宾们与到场观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白重恩教授、姚余栋博士等为在场观众详细地解答了有关政府投资、货币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本次活动作为清华经管学院30周年建院30周年“思想•引领”系列学术论坛之一,通过清华经管杰出校友和在职教授的演讲,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在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中的机遇与挑战,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卓有见地的思路。

      (供稿:经济系 通讯员:魏冬 责编:鞠建东)

        关于清华经管学院30周年建院30周年“思想•引领”系列学术论坛

        在清华经管学院建院30周年之际,以学院所属七个系为核心,以关注产业前沿为特色,以多年的学术积累为基础,学院将在三月举办“思想•引领”系列学术论坛。论坛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参与广泛、面向现实。

        经管学院活跃在经济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将结合中国实践,以科学的思考和研究为前提,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各领域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各论坛上的特邀嘉宾将结合国内外形势,研判趋势和前景,分享智慧与经验,解读政策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