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纯均——花了后半辈子的时间来和这个学院一起发展



  赵纯均: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现代管理与技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主要兼职有: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第五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工商管理学科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监督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企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理事。 
 
  1995年8月至1996年6月在美国Wharton及 MIT Sloan管理学院作富布莱特(fulbright)学者。 自1986年2月起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历任院长助理和系主任(1986.2-1987.1)、常务副院长/第一副院长(1987.1-2001.6) 等职务。 自2001年6月至2005年10月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二任院长。

  “我1986年刚从国外回来,根本不知道经管学院是干什么的。本身的专业是工业、企业电气化、自动化,后来转到自动化系,做了一点系统工程方面的研究,中间有一些和经济有关的模型,例如投入产出,和经济管理沾了一点点边,但并没有太直接关系。在维也纳做研究学者的1年半时间,主要在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做系统分析,做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也就是说计算机在一些决策支持上的应用。可能是因为经管学院缺干部吧,就把我调过来了。”赵纯均教授谈起来到经管学院的过程,完全是听从学校和组织安排,在那个时候,还谈不上是经管学院选择了他,还是他选择了学院。

  赵纯均教授在任的这20年,被誉为“历史性、跨越式发展的20年”。经管学院从1984年建院时不到200人的在校生规模,发展至今在校生达4088人,占到全校学生总数1/6;我们从1985年全院科研项目仅为7项,科研经费14万,发展至今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0多项,国家各部委纵向项目400余项,每年承担科研课题经费1000多万元;我们从1984年暂借学校9003大楼的几间办公室,发展至今3万平米的伟伦、舜德两座大楼;我们从一支以本科、硕士毕业生为主的几十个人的教师队伍,发展至今全职教师118位,其中87人在国内外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70%以上的教师拥有在海外学习的背景。经管学院从20年前的一个藉藉无名的小系,已经发展到如今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院。

  面对这些职务和如此成绩,赵纯均教授坦言:很多职务都是挂名,20年真真正正做的还是院长助理、第一副院长、院长这个职务,对学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事情也不外乎这么几件:1991年建立并发展MBA、1992年学科结构调整和坚持国际化本地化的办学方针。

经管学院乃至中国MBA建设推动者

  1991年,清华经管学院成为全国9所首批试办MBA学位教育的院校之一,首批招生15名;今天,学生规模发展到现在每年招收900名MBA、EMBA学生。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质量一流的MBA项目。

  ——“我们认为学院要发展,一定要把MBA项目搞好,MBA是管理学院的主产品。虽然第一批招生当时人数很少,但一定要坚持这个方向做下去。”

  1987年,赵纯均教授来到经管学院的第二年,到加拿大进行考察,访问了哈佛、NYU等几所商学院,并到美国企业参观。在那里,他发现西方管理学最主要的产品是MBA,而这些MBA在企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时,他就在思考:中国要不要搞MBA?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已经有非常清晰的认识:我们的科技、技术水平落后、管理水平更落后。因为这样,80年代初,开始引进和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同时培养自己的管理干部, 并恢复管理教育。1988年,教育部通过对国外的了解,发现中国搞商品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培养一批管理人才,而MBA有可能会起到比较好的作用。同时兼任清华经管学院的 

  大家认识到MBA这种办学模式将有可能为国家培养中层管理人员提供支持。1988年,包括清华在内的6所学校参加由教育部组织的论证,讨论中国是不是要建立MBA。1990年,国家批准试办MBA,清华经管学院成为全国9所首批试办MBA学位教育的院校之一。

  首批MBA全国招生85人,其中清华经管学院招生15名,且各校招收标准不一。现在共有96所学校,每年培养2万余人MBA,并实行全国统一联考。这些变化与1994年成立的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是分不开的。

  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一政策的出台,给MBA发展的外部条件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全国MBA教育发展迅速。1994年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秘书处设立在清华大学,赵纯均教授出任委员会副主任。

  指导委员会成立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关于MBA招生规模和考试改革。对此,当时不发反对的声音。赵纯均教授认为:“中国搞市场经济亟需一大批管理人才,MBA是培养这些人才的最有效的教育模式。而当时的一些措施使得MBA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招生规定的限制。在1993年,全国每年仅招生千人左右,而且规模还在萎缩到。这对整个MBA的发展不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利。扩大MBA的招生培养规模势在必行。”

  另一件事情是组织全国MBA入学联考。MBA设立之初,招生工作难避不正之风,各个学校掌握的入学标准不一样,社会各界也有质疑。在指导委员会的促进下,经过一年时间,在1997年MBA招生实行全国统一联考制度。实行联考制度,避免了招生过程的不正之风,同时全国MBA入学有了统一的标准,也容易得到社会各界对MBA学位的支持。“指导委员会成立四年就能促成这种成果,我觉得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赵纯均教授在谈到这一突破时如此评价。
扩大MBA招生规模和改革考试入学制度也是后来被誉为挽救并推动MBA教育在中国的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与世界知名国际商学院合作的过程中,清华经管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职业发展中心(CDC),校友网络服务、最早实行入学导向教育(Orientation)、企业实习(Internship)……“在90年代末,我把当时在美国学到的管理教育的很多东西,按照我们自身的条件,引进适合我们的形式,率先在国内做出很多成绩。那段时间有活力,有激情,几乎年年都有新花样。”经过几年的努力,2001年,在全国MBA教学合格评估中获得总分第一和全部六个分项指标第一的可喜成绩,荣获北京市MBA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在《财富》(FORTUNE)中文版(8月)对国内商学院所做的“中国最具市场价值MBA”调查中排名第一;2004年,在《财富》(FORTUNE)中文版(3月)对国内商学院所做的“中国最具市场价值MBA”调查中又为榜首;2005年,在《经理人》“中国MBA排行榜”名列第一名;在近日《经理人》做的中国最佳MBA排行榜上,清华经管学院再次蝉联。

  从1991年MBA开办到2005年底,清华经管学院已经招收了16届MBA学生,目前已有4072人获得MBA学位。现在,清华MBA校友已经遍布各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各级管理岗位,正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着力量。
2002年,清华大学首批获准开办EMBA教育,被誉为中国最好的EMBA。
 
学科建设结构调整改革者

  20年前,全院只有一个硕士项目,而今我们已经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四个一级学科、数量经济、政治经济学、两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建立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的博士后流动站。

  ——“关于经管学院的发展不是因为有了MBA,MBA只是主产品、是其中的一部分,我觉得经管学院真正的发展关键是92、93年前后我们做的学科调整。我们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提高师资,争取资源’的办院方针,积极发展以MBA为主产品的包括金融财务、会计等市场经济急需的专业,学院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经管学院原有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是源于成立之初的认识,当时中国要搞什么样的经济不清楚。1992年我国明确了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等教育就要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要主动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因此原来的学科结构是否适合就值得考虑。

  赵纯均教授提出建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缺的专业,即管理专业,而相对的,经济专业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从规模而言,目标是要建立大管理,小而精的经济。90年代初,会计、金融专业建立并开始招收本科生。

  对办新专业,赵纯均教授遵循这样的指导思想:清华办新专业不办则已,要办就要办最好的,目标要高起点、入主流,不能单纯地效仿传统财经类院校的办学方法。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敢于在自己不甚善长的学科布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与世界上的强手联合,发展竞争优势,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学科、新专业。例如会计系成立初没有师资力量,趁加拿大CIDA培训项目师资班还有个尾巴,请他们老师来讲课,再吸引会计人才。几年的发展,会计专业的排名也到全国前三,发展迅速。

  “如果照着人家的路子走,我们在后面很难追。要瞄准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向他们学习,在主战场上与人家竞争。这样我们走的路就是比较短而有效的。”于是,清华经管学院并没有从金融史开始教学,建货币博物馆之类,而是通过建立了金融数据库、中国工商管理案例库等另辟蹊径的方式服务主战场。在新专业的师资力量上,我们发挥了国际化的优势,请国外教师来进行师资培训、学生教学,引进先进教学力量,高起点起步。

  在学院发展中,领导把学科布点、工作注意力和发展规模侧重于金融、会计等管理学科,符合国家建设基本需要,学院迅速发展起来。管理学科的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也支持了学院经济学科的发展。在2004年年终总结大会上,赵纯均教授在总结办学体会时谈到:“我们要坚持不断的创新,不要安于平庸 。我是从整个学院的角度这样讲,我们之所以发展得快,是因为我们做的很多事情比别人早一些,比人家早走那么一点,我们有很多创新,都是很有生命力的。管理学院间的竞争和企业间的竞争没什么区别,办一所学校,学院是不是应该采用经营企业的思想和方法,吸取其中好的东西,我认为商学院应该更多的面向市场。”

  虽然这样的调整遭到很多人的不解和质疑,赵纯均教授坚信:“一旦调整好结构,走对方向,学院发展就会走上快车道。比较符合市场需要的结构,才能在发展中趁势而上。”多年的发展也证明,经管学院正是抓住了当时的“势”,做出调整,迅速发展起来。
 
国际化办学理念开拓者

  20年前,清华经管学院几乎没有国际合作项目。而今,我们与MIT、哈佛、斯坦福、HEC等一大批著名管理学院建立了高层次、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以联合办学、合作研究、教师交换、学生交换、移动校园等各种形式,活跃在世界各地。

  ——“要办好经管学院,就必须加快学院国际化的步伐,敢于学习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管理学院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和世界上一流的管理学院建立了高层次实质性的合作,举办了IMBA、高层经理人员培训等优秀品牌的教学项目。我们在国际合作中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指导思想,注意在国际化的同时进行本地化。”

  为了提高师资水平,从1985年开始,与加拿大联合组织的CIDA项目,对学院教师进行培训。项目结束后,1995年,经管学院和MIT开始长达10年的合作。之前赵纯均教授申请了题为“美国的管理教育”的课题,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MIT斯隆管理学院做富布莱特访问学者的时候,就与来访过的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Alan White达成协议,讨论细节,项目执行得很顺利。这10年的合作对经管学院教师发展具有实效。
 
  “与加拿大合作的10年,自己的基础还不够,并不能完全吸收和消化,合作带给了我们办学的概念,在观念和认识上了解和熟悉了北美教育的模式,和管理教育的理念;与MIT合作的10年,更实际的开发了我们的师资,提高了我们的水平。更实际地做了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赵纯均教授总结这两段的合作收益。清华经管学院开始与哈佛商学院合作,开展清华-哈佛项目。在合作过程中,整合了国际上的优秀资源 ,学习其先进的办学经验。
 
  “赵院长又与MIT合作,又与哈佛合作,您到底想把清华办成MIT还是哈佛?”在一次公众场合上,赵纯均教授被提出这样的疑问。“这里既不是MIT,也不是哈佛,而是清华经管学院。在这些合作中,我们要学习,而不能抄袭。”

  在他的观点里,经济和企业全球化过程中,培养人的管理学院自然要国际化。而这跟国家的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在国际化的同时必须兼顾到本地化。在办学过程中间既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同时又要密切联系中国实际。单纯追求国际化且不说办不成学院,即时办成了,如果不为本国经济发展和本国管理人才成长服务,也是没有生存能力的。所以清华经管学院目标一定是在国际化的同时进行本地化,密切联系中国的实际。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这样才有立足之地,植根于中国,通达全球,服务全球。
 
  清华经管学院有一项知名活动——第二课堂。当时学院认为,老师可能对国际发展前沿了解不多,同时实践经验也有欠缺,如果能把企业领导请到讲台为学生补充这些知识一定大有裨益。至今,世界知名企业的CEO,学术界大师被邀请来与学子分享自己以及企业和学术观点的传奇经历。

  2000年,在朱镕基院长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全球著名跨国公司首脑和管理学院院长组成的顾问委员会,为学院的未来发展构筑起富有潜力的资源平台。在国际化的路程中,给我们出谋划策,能够提供资源。
 
院长就是坐在办公室接点球

  谈到做了20年院长的感受,赵纯均教授笑了笑,谈到初到经管学院的一次国外访问中,请教国外商学院的院长如何做好这个职务,他们给出的答案:院长就是每天早晨就坐在办公室里接点球,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有,需要马上就要做出反应,而且前面没有任何人帮忙阻挡。想来并不是一件很好的活儿。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有抱怨、国家和学校对学院办学水平层次有要求,教师对科研教学环境有希望,在各种意见左右下披荆斩棘……
 
  我原来也是教师,心中明白大家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领导,就是处事公平,不能太为自己打算。想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领导一定要处事公平,为大家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作为领导,掌握的资源很多,要把资源完全为自己私利服务,工作肯定是做不好的。朱镕基院长经常引用《官箴》中的一句诗“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畏我能而畏我公。公生明,廉生威”。“老百姓不怕你能不能干,能干的人很多,他们需要的是廉洁和公正,不要太为自己打算、处事公平一点,从古以来这两条最重要的。”
 
  “院长能起什么作用?就是要有一定的坚持性,不能随风摆。只要认识到这件事情是对的,即使说破天,再多的人反对你,也不能轻易改变,不能因为哪边压力大就有变化。做到坚持性的基本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不管上面领导、下面群众是什么意图,要根据形势分析觉得是对的,就要坚持走下去。办事的方法可以灵活弹性。随风倒或者看领导颜色我觉得都做不好。”

  提到众多社会兼职职务,赵纯均教授笑笑,说:“职务很多,但都是假的。真正做的就是这个学院,我花了后半辈子的时间来和这个学院一起发展。这20年不就办了这个学院嘛!人的能力有大小,我也没太多的野心一定要做什么东西。业务、研究基本都丢掉了,做学院的同时作了一些管理教育方面的研究。我自己评价这20年办学院,总结起来就是我尽心尽力、努力了,希望自己和大家满意。还有我反复提到的‘荣辱进退,组织安排;是非功过,历史评说’。”


(来源:清华经管学院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