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贵——清华精神铸就的管理者


  王兴贵,MBA1991级,现任铭泰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六月初的北京,暑气渐盛。我们如约来到位于知春路学院国际大厦的铭泰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对现任公司总裁王兴贵进行了专访。大厦六层铭泰集团的办公区远离尘嚣,闹中取静,俨然一个清凉世界!我们刚一转入走廊,王兴贵便迎了上来,他的亲切、热情瞬间将所有生疏、顾虑一扫而空,随后的交流变得轻松畅快。
 
从华辉“空降”铭泰

  追溯起王兴贵在华辉国际运输服务公司的那段工作经历(1988年至2006年),一丝不解与迷惑始终萦绕着我们。1999年,他正式出任华辉国际的董事长。 1997年至2005年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了5.3倍,利润增长了8倍,全国分公司的数量从1个发展到了11个,职工人数增长了2.7倍。在同业竞争中,公司独占鳌头,市场占有率超过了40%,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但在2006年,他应浙江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之聘,转到该集团所属的铭泰集团。那么,在华辉度过了18个年头、正向事业巅峰迈进的他为什么会最终选择了“跳槽”,从条件、待遇优厚的中外合资企业“空降”到现在的民营企业铭泰集团了呢?他的这一段特殊经历究竟又能为我们带来何种启示与思考呢?

  通过进一步交流,我们逐渐了解到了王兴贵的想法。在华辉国际打拼了十几年后,王兴贵感到,虽然公司规模不断壮大,发展稳定,流程、操作规程一律标准化,但所处行业局限于物流领域,个人在管理、业务创新方面的提升空间十分有限。尽管在华辉国际可以说工作稳定、待遇优厚,几乎毫无后顾之忧,然而一向志存高远、不断追求挑战的他还是毅然决定舍弃安稳,离开华辉国际,去寻找新的更能施展自身才华的工作机会。当时,已经年逾不惑的他并非不知道在这个年龄主动“跳槽”、重新择业究竟意味着何等“风险”,“然而经过深思熟虑, 关键时刻勇于迎接挑战本身就是接受人生考验的过程。”对此,他的头脑十分清醒,回答也毫不犹豫。

  当年,王兴贵很快就将目光瞄向了掌管着吉利集团旗下全部非汽车业务的铭泰集团,这家综合企业除了第一产业办学外,还广泛涉猎房地产、旅游、酒店等热门行业,并获得国内唯一的一个由中国汽车运动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赛车赛事权。在教育方面,已在全国建立了包括吉利大学在内的八个院校,几万学生。在这里,可谓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他更可以大显身手,施展抱负了。同时,他自身的人生定位对他的这次职业选择也不无影响。无论是合资企业的财务总监、总经理、董事长,还是民营集团的总裁,王兴贵给自己的定位始终是职业经理人。他认为,打工与当老板角色不同,职责不同,处境不同,乐趣也不同。尽管职业经理人需承担较多的具体工作,但却较少有“身不由己”的压力,可以较自由地放松下来去思考一些问题。而且,易于与同是打工者的下属员工交流,商量谋划,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他说:“职业经理人在管理实践方面会更加不遗余力,相比老板来说,会更专注于项目上的问题,这也与MBA的目标十分吻合。” 
 
现代管理中的切身体会

  初来乍到,面对新领域、新模式、新环境,管理立即成为王兴贵需要直面的问题。谈到这方面,他认为,做好管理工作其实并不复杂,归纳起来无非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把握好用人之道。制度建设以“控”的方式划分出了职能与权责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公平与效率。然而,在现实中仅仅依靠制度是不够的,把握用人之道也决不应忽视。由于情感互动与思想沟通往往更能够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有助于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因此,用人中适度的“放”更加突显管理之魅力。其实,制度上的“控”与用人中的“放”,既辩证统一又互相不可替代。比如,制度上权责不明,表面上似乎提供给管理者以更多临机决断的空间,然而,在用人时却可能出现诸多不利情况,或者因过度“控”而造成人治局面,或者因过于“放”而造成混乱,伤害公平与效率。可见,制度是根本,用人是关键。在用人方面,一是应当知人善任。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下属员工的能力所长、思想道德、性情气质以及社会经历;所谓“善任”就是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主要是发挥其长处。二是还应当用人不疑。也就是说,对人有了一个基本判断之后,应该坚持定见,不轻易动摇,这是用人之道的关键所在。人才不尽人意,原因多种多样,既可能是能力、专长尚未完全施展,也可能是岗位不适合,更有可能是管理者还需要格外耐心,给予其充分信任与足够空间。

  其次,掌握专业知识,及时总结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尽管管理者无需对大小事务事必躬亲,然而,由于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还是需要对企业的基本情况十分熟知、充分了解,因此,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很有必要。比如,刚到铭泰集团的头一个月,王兴贵到下属企业去逐一进行考察,在那些地方需要致辞,讲话必须要有针对性,至少对企业所涉及的不同行业要有所了解,否则又何谈管理?管理更是实践中的“艺术”,见识、经验更不可或缺,不少事情发端时,间不容发,决断又常常在须臾之间,倘无长期积累恐怕很难处置妥当。他说:“决策时别人会提供一些意见,但主要靠自我判断,时不我待,搞清楚时恐怕也晚了。管理同样需要厚积薄发。”管理又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在长期实践中遇到的许多经验教训,需要不断总结归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实践;而知识、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触类旁通的,作为科学管理尤是如此,博学多闻,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对于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大有助益。

  就管理本身而论,内容宽泛。既包括明确权责,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为实行有效管理奠定基础、制定框架等;还包括针对工作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各种变化、苗头,及时交换信息,掌握情况,做出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以及针对各种问题,区分主次与轻重缓急,采取相应处理方式以利于决策,等等。“‘术业有专攻’,管理者不必事无巨细、面面俱到,重要的是,对于重大问题要善于做出正确决策。”谈到管理方面的体会,王兴贵总有聊不完的话题。那么,磨练出一位出色的管理大师仅凭以上这些是否就足够了呢?他坦言,“这些还远远不够,磨练出一位管理大师绝非轻而易举。从原理方面看,管理可谓大道至简,似乎并不复杂。然而,从磨练内功方面看,管理却又并非那么简单。从某种意义上,它实实在在是对一个人所掌握知识理论以及实践能力的一个综合考察与评判。” 
 
清华精神的滋养

  此时,好奇心驱使我们不禁要问:王兴贵所提及的管理“内功”,对于他自身来说又所指为何?作为1991级清华首届MBA学生,他直截了当地给出了一个明确答案:清华的人文教育对其影响十分深远,不啻为“内功”的源泉。他说,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管理者需要以更强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与时俱进”,而清华校训中的“自强不息”正是对求知、进取精神的最好刻画。一个人要想成为一名称职合格的高级管理人才,甚至最终成为一代管理大师,从小不立志、不自强是很难实现这一愿望的。“自强不息”出自《易经》中乾坤二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动形象地以天体运行之刚健来比喻君子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适应事态变化之迅猛无常,紧跟时代变迁的发展步伐,刻苦勤学,发奋进取。作为国家高等学府的清华,这种“自强不息”的“励志”精神代代相承、薪火相传。攻读MBA期间,王兴贵对此就有深刻领悟,当年校园内,老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同学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务实严谨,拼搏进取,蔚然成风。在如此优雅的环境中,他可以不为外界所扰,专心致志,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增进自身的学识,力图“学究天下,识穷天下”,为未来的管理之路打下坚实基础。他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困境大概不需要我们承受皮肉之苦,快速、加速、变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面对各种知识、信息、思想的崛起和冲击时,只有始终以开放进取的心态、敢于奋起直追的人才能予以应对。” 在工作中,读书学习的机会并不多,王兴贵总是抓紧一切可能的途径去多看一些、多学一些、多记一些。除了专业学习,也需加强对社会的学习和了解。他举例说,“要想搞好管理,就应该对社会有所了解。比如对于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十七大精神、GDP指标等都不关心,还怎么谈得上管理?”他空闲时还请来公司的美工,学习用photoshop做设计,如镶嵌图片、照片等。

  同时,管理的对象是人,王兴贵深知做事先做人、宽人律己的道理。清华校训“厚德载物”正是对这个道理最好的阐释,一个人若想成为管理大师,不明白做人的道理则寸步难行,遑论些许成就。“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乾坤二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恰如其分地以大地处静柔下的姿态来比喻君子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当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了解人情世故的状貌情态,积善成德,以高尚的道德“树威立业”。深受清华人文精神熏陶的王兴贵时刻铭记校训“厚德载物”的深刻内涵,磨练自身,修养品格。他相信古人所说的“举天下而毁之而不沮”的深厚修为可以承载事业中所遇到的人事难题。在现实的团队管理中,遇到困难最多的往往也就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他认为,团队合作精神的基础就是以诚相待、彼此信任,这就需要“厚德载物”。只有自身作风正派、为人廉洁,才会取得他人的信任与忠诚,才会获得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只有建立了坦诚的信任关系,才真正称得上管理。“我是一个透明、阳光的人,也比较直率。有话往往直言相告,直来直去反倒使人感觉容易相处,而无形中一股正气也随之悄然树立起来,团队之间也就不存在任何沟通障碍。”说到这里,一缕笑容在他脸上闪现,他接着说道,“以前在华辉有些高高在上,而在铭泰集团,我是一个新人,主动与员工交流,见面点头或打招呼,员工们开始对我产生亲切感,结果我们都相处融洽。” 对于与上级沟通,他举例说,铭泰集团背靠吉利集团,而吉利集团的老板是李书福,对于自己的老板,交往中他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相处十分和睦。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日后所迈出的管理之路才显得格外平坦。
 
清华MBA的择业建言
 
  王兴贵认为,择业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然而最重要的莫过于心态,MBA择业更是如此。一个人能够攻读MBA,特别是清华的MBA,至少表明他具备足够的禀赋、知识,拥有相当的经验和技能,甚至掌握一定的有形与无形资源。可是,也正因为此,人们在得意与顺境中往往容易心高气傲、纵逸傲散,自我意识的膨胀就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择业心态,进而对于工作职位挑肥拣瘦、好高骛远,做出不切实际的选择,结果误人误己。
 
   MBA毕业生首先需要对自身做出全面客观的衡量,得出冷静清醒的判断,也就是说,不仅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工作,还要明确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事业发展方向与自身特点是否匹配;之后,调整好心态,以谦虚包容的精神面貌、脚踏实地的气质作风迎接择业过程中的一切挑战。步入新岗位初期,尤其需要在两方面加以注意:在工作态度上,积极勤恳,不计得失;在待人接物上,虚怀若谷,宽厚平和。从某种意义上说,择业既可能是多数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重大课题,也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长期工程”,以何种态度审视自己、对待工作往往决定着自身的前途、命运,而且也间接影响着企业的成败,甚至关乎国家的兴衰,所以MBA毕业生对于择业不可不察、不可不慎。

  他还举例说,有的毕业生刚到工作岗位,加了一小时班,没有拿到加班费就斤斤计较,但是,如果心态平和地转念一想:“也许我多学习了一件事情,毕竟现在年轻,多做一些,自己也吃不了多少亏。而且一旦老板知晓,心中自会有数。如此肯干,两年后升任部门经理也说不定啊,再过几年也许还能升任总经理呢,人总需要自信心嘛。”而过于精明,往往“人算不如天算”,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老板难道都糊涂么?“从企业来讲,我觉得一个企业招聘毕业生,通常不会考虑立刻给他布置艰巨的任务,先以考察为主,这是培养新人的出发点。对于MBA毕业生来说,关键在于发展潜力,不可急于求成。”最后,他推心置腹地说道。
 
  中式装修、精巧而又温馨的小会议室,自然焕发出传统儒雅的文化气息。在此,我们有幸聆听到了一位长者开宗明义的谆谆之言,领受到了一位智者胸怀大事业的远大之谋。我们真诚祝愿这位久经沙场、清华培养出的职业经理人扬鞭策马,大展宏图!
 




采访时间:2008年6月2日14:00—16:00
采访地点:北京知春路1号学院国际大厦
撰稿:万军  吴晖(经硕2007-3)
(内容来源:清华经管学院院网)